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如教学“图形的运动(一)的平移现象”这一数学知识时,我慢慢地走进教室,站在窗户的旁边,把玻璃窗推到另一边,然后告诉学生:“玻璃窗在移动时在移动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随即回答:“玻璃窗在移动时在移动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方向。”于是,我马上引导:“像窗户这样的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运动,而本身方向不发生改变时,这种运动现象就是平移。”接着,我又一边动手操作给学生看,一边讲解平移的数学定义给学生听。学生的视线移到窗户来,注意力集中了,便可以清楚地听到我的讲解。当学生明白平移现象时,为了巩固他们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我又拿出一辆玩具小轿车,放在讲台桌上面,向着直线方向上运动,讲台下的所有学生又饶有兴趣地观察着,我直接问他们这是什么现象?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这是平移现象。在这个基础上,我又举例了几个平移的例子,给学生判断,我指向旗杆,这是不是平移现象?越来越多的学生会判断平移现象。这说明直观教学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生掌握新知识效果更好,使数学教学课堂的效率更高了,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更为牢固了。

二、在设计有针对性作业中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习了一项数学知识,就需要教师设计相关的数学作业让学生训练,并从中反馈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教者作出相关的教学策略调整,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作业的设计时,就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好数学作业的难易程度;针对教材特点突出作业的训练坡度;针对教学的重难点,设计有利于突破重难点的作业题型等等。例如,当学生学了轴对称图形之后,并了解到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会判断轴对称图形。于是,我针对学情及教材特点,设计了如下作业:判断下面这些字母是轴对称图形的圈一圈。A、B、C、D、E、F、M、N。有一部分学生很快地判断出A、E、M是轴对称图形,并能够说出自己的理由根据。设计这样的题目,一方面体现了“轴对称图形”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其数学能力,另一方面这些字母学生较为熟悉,分辨起来不是那么难,而且有利于突破这一知识点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印象深刻。这节课我教学了图形的运动(一)中的剪一剪。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剪一剪和观察图形的形成过程,探索剪纸后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这节课中练习剪蝴蝶,学生非常积极,学习热情非常高。学生准备好了纸、胶水、剪刀。我先把准备好的劳动成果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不约而同喊出:“啊!我说你们想学吗?”“要。”学生用渴望的眼神盯着我的作品。我先教折纸,要求他们对折时图形与图形要重合,就对折一次可以了,接下来要认准方向,用铅笔画蝴蝶的一半,学生跟着我一步一步完成。我到下面巡视一下看大多数学生是否完成素描?如大多数学生完成了,我就开始剪纸给他们看。我告诉他们沿着刚才画的线条剪,用剪刀慢慢剪下来了,打开图案后一只蝴蝶就展现出来啦!有的学生激动地喊出来:“好漂亮的蝴蝶啊!”学生沉醉在丰收的喜悦中,课堂是有些热闹,为了不打破他们欢乐的气氛,我也和他们同庆!

三、在及时数学小测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1.情境教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阶段,具有活泼好动、接受知识能力强,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等特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老师通过创建一个特定的学习情境,融入游戏、比赛等富有趣味的有利于智力开发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地融入到数学学习的氛围中。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情境课堂教学通过让学生融入到教学情境中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在适宜的学习情境中不断进步,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2.情境教学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情境教学通过建立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学习的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与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情境教学的背景下,师生之间敞开心扉全身心地融入到教学中来,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最纯真最自然的感情,不仅在活动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更为师生之间奠定了结实的感情基础。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为有效地展开数学教学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数学情境课堂创设的策略和途径

1.趣味性故事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学习对于小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培养以及分析、概括事物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由于小学生对于抽象概念比较模糊,很难在短时间之内理解抽象数字的具体含义,导致了数学教学相比较其他学科难以展开高效率的教学活动。数学老师可以针对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这一特点,积极开展“趣味故事型”教学情境,在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中融入充满趣味性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例如,当老师在进行《探索规律》教学时,可以采用高斯的故事进行课堂导入,高斯是德国一位著名的大科学家,当他在十岁那年,他的数学老师在班级里出了一个计算难题:1+2+3+4+……+100等于多少,这对于刚刚学习过加减运算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道运算量很大的算术题,正当他们在一个个往上加的时候,角落里却传来高斯的声音“:老师,我算出来了。”到底高斯是如何在短时间内算出如此复杂的算术题呢?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纷纷转动脑筋,积极地参加到学习中来。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老师恰当地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学活动一定会事半功倍。

2.实用性游戏情境的创设。

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例如小班数学《小菜场》,要求幼儿先根据不同种类蔬菜的数量,将相同数量的蔬菜依次放入菜架中,分类活动结束后,再根据每个菜架上蔬菜的数量画出等量的圆点。在研讨中教师们认为该分出一个菜架就及时做圆点标记,还是全部分类结束后再做圆点标记这一教学环节产生了分歧。在最初的设计参考中,是要求全部分类结束后再做圆点标记的。我们知道幼儿的思维过程是从具体形象上升到抽象的,在根据蔬菜数量进行分类操作这一环节对于幼儿来说是相对具体的,在这一活动结束后,幼儿在整理分类思路的基础上再对每个菜架做圆点标记是抽象的,这不但符合了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同时,也让幼儿的思路更加清楚,思考过程不受到其他活动的干扰,因为我们是将一个具体的活动彻底结束后再做下一个抽象的活动,而不是将具体的和抽象的活动交叉进行的。

二、提问要清晰、明确,直击目标,把握重点问题,以重点提问贯穿教育活动,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

例如在小班数学《买东西》这一活动中,要求幼儿根据小猫和小狗所买物品的不同数量进行对比,知道谁多谁少,并且想办法将它们变成一样多,其实在这一活动中没有太多要问的问题,只需要问:“买了什么?”“买了多少?”“什么多?”“什么少?”等问题,以这几个问题贯穿教学活动始终即可。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问了太多与目标不相关的问题,如:“谁的多?”“谁的什么多?”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反而使幼儿的思路偏离了活动目标,幼儿找不到思考的明确方向,导致教师说不清,幼儿听不明白,活动结束了,幼儿仍然不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该怎样解决问题。事实上教师的提问在数学活动中至关重要,教师的每一个提问都在引导幼儿思考要解决的问题,如果问题不精练,不到位,就会影响甚至干扰到幼儿的思路,使幼儿的思考没有明确的方向,也就无法理解到位。

三、让幼儿主动思考,不要随意干涉幼儿的操作,教师可以通过幼儿的操作了解他们的实际想法和需要

例如在小班数学《分小鱼》这一活动中,目标要求幼儿首先能够根据四只猫的大小进行从小到大的排序,再根据猫的大小将大小不一的小鱼对应的分给小猫。在幼儿演示给小猫排序时,第一位幼儿拿出最小的猫放在了第一个位置上,接下来第二个幼儿没有选择教师们都认为的第二大的小猫,而是最大的那只猫,任课教师在这时候并没有进行干预,而是安静的看着这位幼儿将这只最大的猫放在了最后的位置,确定了最大和最小后,接下来只剩两只大小不同的猫了,这样幼儿很快就能对比出来并进行排序。在这一操作活动中,教师没有将自己的思考方法强加于幼儿,虽然幼儿的思路和与教师完全不同,但正是教师的耐心等待给了幼儿自己思考的机会,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操作获得了序列的逻辑观念,思维结构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也给下面在座的幼儿有了新的提示,结果幼儿自行操作排序时,用了许多不同的方法,有的是从前往后排,有的是从后往前排,有的是先确定最小和最大,然后再排中间。同样的问题,幼儿所给出的解决方法却有很多,教师把自由给了幼儿,幼儿获得的是多元的、发散的思考方法。

四、在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动手、发言的机会要还给幼儿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在幼儿的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给幼儿提供操作材料的机会,还要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边操作边讲述。一方面通过语言讲述,幼儿可以监控自己的操作行为;另一方面,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在操作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在数学活动中教师或多或少的总是要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一定的经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许多教师会在演示操作时迫不及待的帮助幼儿动手操作,然后又迫不及待的帮助幼儿将经验和方法总结出来。例如在一节AB模式排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呈现出了一段红色和黄色的AB排序范例给幼儿观察,简单的提问后教师问“小猪家的门帘是不是一个红色一个黄色排列的?”“这个红色的后面我们应该排黄色对不对?”其实这两个经验都是需要幼儿自己观察、获得并讲述出来的,语言是思维的外显形式,幼儿虽然经过了观察和操作,也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但是,如果有机会让他们自己表述,他们就要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加工和整理,然后才能进行表述,但大多数教师都将这一权利和机会剥夺了,他们将经验和方法直接帮助幼儿说出来,其实就等于让幼儿通过记忆教师所讲的方法来学习抽象的数学,这样幼儿其实没有任何收获。

五、教师呈现给幼儿的语言必须是正确又简单精炼的

数学是一门很严谨的学科,我们所用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清楚的,学前教育对于幼儿的早期启蒙是很重要的。小班幼儿又处在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在活动中如果教师用似是而非的语言进行教学,不但会影响幼儿学习语言,还会影响幼儿对数学概念、数学问题、数学经验的理解。例如在小班数学《小菜场》中,任课教师说:“请你把数量相同的‘这一筐’、‘这一袋’蔬菜放在‘菜架’、‘架子’、‘格子’中”,又例如在小班数学《吃水果》中,教师说“你要把这些水果分给‘这几个’、‘这几位’、‘这几只’小精灵吃吗?”同样的物体,所用的量词都不同,教师所呈现的语言是随意的,不严谨的,幼儿在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接收到的就是不准确、甚至是不正确的信息,会影响幼儿对语言的学习。在小班数学《买东西》这一活动中,教师在问了:“小猫买了什么?”“小狗买了什么?”接着问道:“谁买的什么多?”“小猫买的衣服比小狗买的裤子多几件?”第一个问题其实包含了两个问题,即“谁买的?”和“什么多?”,这样的问题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很难一下子思考清楚,更别说用语言表述出来。第二个问题对于幼儿来说则太长太啰嗦,很难让幼儿从这么长的句子中分离出相对应的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使用的语言必须是正确、简单、精炼、直接的,这样才有利于幼儿接收到准确的信息。

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学案导学

新课程标准对中职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在交给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1]。在此要求下,中职数学教学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为教学活动注入新的血液。实践表明,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学案导学模式,有利于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完善教学模式,实现高效教学。因此,笔者将谈谈如何将学案导学模式正确引进中职数学教学中。

一、树立正确教学目标

正确的教学目标是高效教学的开端。只有目标明确,各项教学计划才能在有条不紊中进行。因此,在利用学案导学模式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需明确教学目标,而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需满足以下要求:(1)以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为依据;(2)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心理特点[2]。例如,在教学“等差数列”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学习需求以及教学内容设计出如下教学目标:(1)掌握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了解等差数列求和过程;(2)能正确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公式解决简单问题。当教师为学生提出上述学习目标后,学生在预习时会更有目标,更有方向,学习效率也会更高。同时,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还需明确设计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这样可增加数学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计划性,确保教学效果。

二、创新数学教学观念

学案导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差异,教师在利用学案导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态度,主动学习接受先进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案导模式的优势作用[3]。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这一教学模式不但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也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在学案导学模式下,教师必须摒弃这一传统观念,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氛围,将课堂归还学生,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高效学习。

三、及时点拨学生的学案导学

学案导学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并不意味着将整个学习过程全部交给学生,而是要求教师能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当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指导与帮助,而对于难点问题,要做集中讲解,有效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升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学案导学模式注重学生与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科学分工,教师与学生要能正确认识到自己在学习活动或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以及需要完成的工作,做到各司其职,促进学习活动有效开展。例如,在讲解“函数”这一章时,教师要能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设计出如下学案:(1)以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在学习新知识前先使学生简要回顾旧知识,构建起相关知识结构。(2)注明重点学习内容,如在本节课中,函数的定义、值域、定义域等几组概念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那么教师就将这几组概念明确标出并做重点解析。(3)通过习题深化知识,对于重点学习内容,教师要搜集、设计几道难度适中的习题,让学生通过做题检查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未能理解的地方教师要做及时指导,确保学生全面掌握。总之,在应用学案导学模式开展中职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的指导点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答疑问,充分发挥学案导学作用。

四、注重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总结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找出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及时调整,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日益完善与教学效率的日益提升。在应用学案导学模式开展中职数学教学时,教师也必须利用教学总结这一环节完善教学过程,巩固教学效果。具体而言,教学总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总结,二是学生总结。在完成相关学习活动后,学生通过学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测评。在测评过程中教师要持续指导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评价,将自己的收获以及存在问题以书面形式反映出来。教师结合学生学习表现与自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点拨,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督促学生改正,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我评价能力。同时,教师也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反思,结合学生提出的建议,不断完善自我,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叶礼骞.中职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39.

[2]赵斌.中职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探微[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0):156.

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总结能力指的是合理、灵活的通过已掌握的知识对自己观点进行概括的能力。其明确强调学生存在较好的推理思维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并且总结能力还体现了综合素质,因此数学思维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

2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2.1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教育者必须完成的任务目标。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育者积极的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加强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好奇心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实现,在将学生好奇心真正的转化为求知欲后,想象思维也就会应运而生,增强学生数学能力。比如,讲解《三角形的内角》一课时,教育者课前应先要求学生搜集三角形,让学生自己动手对三角形各内角的度数进行一番测量,同时将测量结果详细的记录下来,再让学生随意给出所测量的两个内角度数,而教育者随口准确的给出了另外一个内角度数,这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老师怎么知道另外一个内角度数,怎么算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全班学生无一不集中注意力,不仅促进了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形成,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2.2注重沟通交流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注重与学生加强沟通交流,充分全面的联系各知识点,为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体系,加快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了解部分知识点内容后,接下来就是确立综合练习题与复习课。采用此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所有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分析,从而在大脑中形成深入化与系统化的知识,充分全面的掌握数学概念,以此使旧知识点与新知识点间很好的衔接。比如,在比较除法和分数的意义时,两者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而且分数的性质、商不变的性质、比值的性质三方间的共同处非常多,教育者对这些知识讲解过程中,还应综合各类性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将各知识点有机的衔接,以使学生产生系统全面的数学思维。

2.3设计合理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通过提问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在思维构建的同时确立方向,在分析思维中学会如何处理问题,从而潜移默化的产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认真详细的设计有创意性的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出核心知识点,以最短的时间让学生处于紧张的思维状态中。比如,讲授《最小公倍数》一课时,教育者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知道为什么非要涵盖各自特有的质因数以及共有的质因数?该知识点的讲解在教学中一直是重难点,并且还属于学生对算法充分掌握与了解的核心之处,所以当学生在碰到这一问题时,就会积极主动的进入思考状态,探索问题的正确答案,他们的思维瞬间被激活,产生了较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3结论

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教师和学生是处于不同位置的教学活动组成“要素”,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处于平等位置.但现实教学活动中,部分初中数学教师“高高在上”,处于课堂“主宰”地位,学生“唯唯诺诺”,处于“从属”地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紧张,此时的教学过程没有“快乐”内涵.而愉悦性教学策略的开展,就要教师与学生处于同一位置、平等地位,建立和谐融洽、关系亲密的师生关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主动深入学生群体之中,“走下去”、“沉下身子”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谈心,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困难,建立深厚的师生友谊,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参与师生互动提供“情感基础”.

二、创设生动趣味的教学氛围

学生学习实践活动需要在课堂这一“主阵地”上进行开展和实施.让学生快乐学习,学的愉悦,就是要为学生提供生动趣味、声情并茂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知情境,见景生情,使学生的内在积极情感受到激发,带着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参与教学活动.新课标下的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设置更加具有生活意味,更加凸显生动特性,更加具有激励功效.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利用现有教材内容的丰富情感因素,设置具有生动性、生活性、趣味性以及激励性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更加快乐、主动、积极地学习探知.

三、开展循序渐进的教学指导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履行着引导、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实践探析活动的“职责”.教学实践证明,教师遵循学生认知特点,结合教学重难点,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指导活动,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的技能,增强学生“要学”的信心和力量.因此,愉悦性教学策略实施进程中,教师应将指导活动有效开展和深入实施,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等内容,循序渐进,逐步递进,引导学生认清知识点内容,借助于教师有效指导,掌握知识点的内涵要义,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学习素养,对探知解答问题能够“胸中有助”,主动探知,快乐探知,提升探知实效。

四、实施肯定鼓励的教学评价

实践证明,一句鼓励性的话语,能够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促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初中生处于特殊时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评价和积极鼓励.初中数学教师要将教学评价作为愉悦性教学策略实施的有效手段,“舍得”运用积极性、鼓励性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以及学习表现进行评判,“委婉”地向学生提出期望和要求,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灵”,保持乐于学习探知的情感主动参与学习新知、分析思考、解决问题活动.

五、结语

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教材的脱节与职高数学的内容量大这是导致学生学习不好的主管原因。但是学习习惯不好与学习方法不正确就是导致学生学习不好的客观原因了。初中的数学教学模式大致是以教师为主体,学习的进程由教师安排,晚自习也由教师包办。学生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跟着教师亦步亦趋。所以学生的学习习惯大概就是:不复习,不预习,完全跟着老师的步骤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不了解。在学习方法上面,往往不是通过对于题目的理解与消化课堂内容而是通过背诵解题步骤来取得一个好成绩。但是这种方式往往在数学难度得到一定提升过后,就行不通了。职高数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强调的是“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要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职高数学在新课改背景下处理的方式是课堂上并不布置大量大作业,而是把课后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探讨今天的所学内容,并对今天的内容有一个良好的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础之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做一个针对性强的调整与补充。并且要求在学习习惯上养成一个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因为职高数学包含的内容量太大,所以需要记忆和消化的东西太多,所以预习和复习是吸收内容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由于大部分学生,从初中过度到职高,但是学习的方法与习惯还是沿袭初中,这就与职高数学对于学生的要求出入太大,效果也不甚良好。

2学生在课程整合上存在滞后现象

新课改与原来的传统教育存在的最大的不一样,就是在课程整合上面有了很大的突破。数学融合了计算机,物理,化学等许多学科,大多数都以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题目出现在课改后的课本里面,比如潮汐的引力问题,垒球的数列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学生的知识要求面要求比较广,导致很多知识面比较狭窄的学生搞不懂题意,虽有学习之心,但是也心有余而力不足。除此之外,初中的数学课程在课程安排上面比较松懈,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与理解,职高数学课程安排紧密,学生一边忙专业课程,一边学习数学,课后对于数学花的时间太少,所以成绩更是大打折扣。针对以上这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上面的多年经验,采取了一些实际可行的措施,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果。

3如何提高新课改背景下职高数学成绩

3.1做好衔接工作首先因为初中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所以在这个初中过度到职高的这个时期,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做好由具体到抽象的过度转换,比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时候,教师可以拿具体的事物,用光照来让学生实际的看见空间中那些线看不见,哪一些线是可以看见的,由此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能再学生刚刚进入高职的时候,为了完成内容量大的数学任务,一笔带过,学生往往不知道在讲什么,学不懂数学就会让学生丧失对于数学的信心。新课改背景下,不能沿袭原始的教学方式,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事倍功半。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新课改的特点,结合多媒体,实际操作,实验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抽象的意识,空间想象能力从而达到在数学上注重分析,注意逻辑思维的培养。逐步的过度,循序渐进,让学生接受,从而收到的效果也不错。

3.2学习方式的改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学生从初中到高职过度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新课改自主学习的要求,着力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力度。首先,向学生提出“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并记笔记,课后复习,及时巩固,归纳整理,反复学习,总结提高”的学习要求,使学生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还需要学生准备一个错题本,让学生把做错的题都抄写下来,并写出自己写错题的原因,然后再写出正确的解题方法。用这种归纳整理的方式,以便在以后复习和遇到相同类型的题目的时候,拿出来复习,并可以同时达到加深理解,加深记忆,对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长期坚持下来,就会使得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领悟,和掌握。

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在一步步深入的过程中,学生不会感觉到学习难度的增加,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正常的学习过程.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之间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制造课堂矛盾,让学生从矛盾入手自主提出问题,去发现问题的正确答案.例如,在讲“命题及其关系”时,教师可以针对“蝴蝶煽动翅膀”与“飞机坠落”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当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提问与答问寻求最终的答案.在这样问题情境中,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活动参与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加强生活情境的创设,提高教学质量

许多高中学生认为,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是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让学生不愿意对其进行深入探究.但是,抽象的高中数学知识也是从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创新教学的今天,要促使高中数学教学灵活度的提高,教师需要更多地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联系,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元素,给学生还原高中数学内容.生活情境的有效创设,会让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轻松,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讲“互斥事件”时,利用课本上的概念,让高中学生去理解何为互斥事件是极为无趣的,更无法促进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生活经验去理解数学概念.如“我今天上午有半天课”和“我今天上午要出去购物”就是生活中的互斥事件.其中一个实现,另一个就无法实现.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些自己生活中的互斥事件,从而让生活情境得以创设,促进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更加形象化.

二、加强实践情境的创设,提高教学质量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也要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活动进行数学学习实践,切身参与到数学实践活动中,有利于学生更为直接地获取数学知识.在动手活动中,学生对数学知识有直观与形象的认识,也乐于对数学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与发现.教师根据数学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合理的实践活动,能够丰富数学课堂内容,促进课堂学习的延伸.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只有大胆创新,才能让自身满足教学改革的需求.现代化的高中数学教学,应当具备深入挖掘教材、积极进行问题探索与教学活动丰富的能力.利用教学情境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创设,给学生真实、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高中数学教学增效减负.

作者:仲一鸣单位:江苏省邗江中学

第二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增强课堂的生动活泼感

数学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接受知识和建构的过程,并非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真实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数学课堂互动的激情,创设有助于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处在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中,达到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的目的.一个优质的问题情境,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数学原理以及形成属于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一个优质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常识显现出来,让情境引起的关于数学意义的思考融入学生学习数学的感情中,让学生经历由问题情境进入自我建构模型,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数学的学习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是通过描述或编写一段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或者事件,而要解决的问题就融入在这个故事中.这个故事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数学知识背景相联系,且不会产生与原有知识相冲突的数学问题.在创设问题情境环节中,教师必须注意:第一,深入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维活动;第二,协助学生获取缘由的经验和预备知识;第三,注重每个学生的认知差异性.

二、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数学知识并不是孤立的、单向接受的学术知识点,在数学思想中不能用固定的套路来解决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点,才能将其融会贯通地运用于解决各种数学问题中.因此,锻炼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及重视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在记忆、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时,才能游刃有余.让学生借助基本的数学思想以及方法来解决纷繁复杂的数学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根据现代教育理论,数学是靠学生自主探索出来的,而不是纯粹教出来或可以模仿出来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融入教学过程,使三者成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避免脱离内容形式而进行单向的、孤立的传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地建构数学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通过自主与传授结合的方式来理解数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着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习惯.

三、坚持“导学先行”的原则

“导学先行”的原则是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分析、解决、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具有主人翁意识,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积极引导作用.当学生偏离学习的轨道时,教师要将其拉回,并辅导他们自主学习.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认知过程中要采用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初中生正值青春懵懂的年龄,他们既有小学生的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的特质,也有期待走向成熟的特质.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抓住初中生的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大胆设疑、探索未知,使学生感到喜悦和兴奋,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实现教学目标.总之,初中数学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强、追求效益的认知活动,而追求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才是其灵魂之所在.